c919最新消息(c919最新消息交付)

  四月,春日正盛,国产大飞机C919滑行测试成功、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彰显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魄力与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来自我区的武汉航达科技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达科技”)参与C919研发总装,为其配套生产100多个零配件。如今,C919首飞在即,航达科技将与C919一起载入中国航空史。

  4月25日,武汉临空港报走进航达科技,解密C919总装中的“东西湖制造”,感受航达科技落户临空港后发展嬗变的历程。

  “美国有波音,欧洲有空客,中国有C919。”“以后不用再买波音空客了,ABC鼎足之势。”“快飞!”“加油我的国!”4月23日上午,国产大飞机C919高速滑行抬轮试验获得成功的消息令国人振奋,新闻跟帖里满溢喜庆氛围。C919总装采用航达科技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上百个零部件,更令东西湖市民分享到东西湖骄傲。

4月23日,C919高速滑行抬轮实验成功。(新华社供图)

全球招标胜出湖北民企仅航达一家

  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工业和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和“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C919是我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二种国产大型客机,也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展自主创新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之作。批量生产后,将打破大型民用飞机领域由波音和空客“双雄垄断”局面。

  中国大飞机项目2007年立项,2008年5月可研论证。制造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成立后,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供应商。

  当时是航达科技从湖北襄阳棋落金银湖畔产业园区的第4个年头,公司快速跃升为国内最大航空机载附件研制与维修企业,与中航工业等央企有很好的合作。中国商飞发出邀约后,公司积极参与投标,在部件级产品竞标中胜出,成为湖北唯一参与国产大飞机研制的民营企业,而全国首批参与其中的民营企业不过3家。

C919量产:航达单机配件近千万元

  此次C919总装,航达科技配套生产拉杆、制冷冲压风门、应急冲压风门等部件,单架飞机用量达100多个,价值数百万元。

  据介绍,拉杆是飞机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件,中间是一根金属杆,两头有万向接头,飞机的发动机、起落架等,是通过拉杆连接到机身上的,整架飞机要用到上百根。而风门是机舱外空气进入的通道,可用开关控制,其中制冷风门有2个,分别位于两边机翼的下方,应急风门有一个,在飞机失压等紧急情况下启用。

  目前,航达科技正与中国商飞商谈进一步合作,预计在C919实现批次生产后,每架飞机上均有该公司供应的价值1000万元左右的零部件。此外,作为中国最大的航空附件维修企业,航达科技将有望参与C919后续技术服务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C919订单数已达570架。按照中国商飞的评估,C919市场空间超过1000亿美元。

东西湖制造:九年磨一剑铸就里程碑

  C919首架原型机于2015年11月正式总装下线。今年4月16日,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进行首次高速滑行测试,23日又成功实现高速滑行抬前轮试验。中国商飞随后披露,C919已通过放飞评审,高滑试验全部完成后将择机首飞。

  对民用飞机而言,在完成首次试飞前要经历低、中、高速三类地面滑行试验,其中高速滑行抬前轮测试是指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到正常起飞时的抬前轮速度,但并不起飞,随后立即减速滑行直到停止。由于高速滑行风险最大,因此,试飞员、指挥员和所有飞行保障人员都把高速滑行当做飞机首飞而精心准备。

  业内人士表示,波音787、空客A350高速滑行次数均不超过10次,也就是说,全球瞩目的C919首飞已近在眼前。

  历经9年磨砺,航达科技即将伴随C919的首飞,共同铸就中国航空里程碑。

技术会审现场

为得一组数据3名博士

“烧”十余台电脑猛算3个月

“让每个零件部件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有个员工曾因紧密工作推迟了领证时间,他在朋友圈打趣说,‘航达欠我一个结婚证’。”航达科技研发部副总师李应海说,每位参与C919零部件研制工作的员工,都对所负责产品付出了恒久耐心、凝结了巨大心血,这使得每个零部件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2014年12月底,第一批制冷冲压风门接受首次性能测试。没想到在压力测试中,因下游厂家零件强度不足,风门发生爆破。航达科技工作人员连夜联系零件制造商,分析问题。

  当时,即将在2015年1月举办婚礼的制冷冲压风门设计师周功伟不得不推迟婚期,投入到工艺改进任务中。“风门的补强需要一个月,鉴定需要三个月。”周功伟说,在此期间他需紧锣密鼓地完成交付任务,连准备结婚的3天时间都无法抽出。直到2015年6月,制冷冲压风门强度及安全性完全合格后,小两口才喜结连理。

  记者看到,该制冷冲压风门长约1.5米,十余公斤重,轻轻敲击后发出略为沉闷的声音。“C919新闻图片里,飞机前轮腹部能看到清晰的三角形,那就是咱们生产的制冷冲压风门的风口。”李应海介绍,由于风门和飞机框架相连,精度、强度、可靠性及重量都有很高要求,因此,这项工艺耗费不少苦功。

  民用飞机研发通常会严格控制整体重量,以满足承载更多乘客的需求。而在航达的原始设计中,应急通风风门和制冷冲压风门加起来有34公斤重,距离29公斤目标有不小差距。这就意味着,风门需要进一步“减肥”。

  为使重量更轻、结构更扎实,设计人员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因而敲击后会发出不同于钢结构的沉闷声音。为让各部分更“轻薄”,设计人员不断建立数字模型,施加负载,以保证高安全系数上更轻的重量。首架C919飞机即将首飞,航达科技的工艺改进并没有停止,他们将保证在第二架上的应用更加轻盈。

  为保证更“轻薄”的部件在一定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上具备稳定的抗压能力,航达科技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由该校3个博士每人运用多台计算机进行计算。经过3个月紧张工作,才得出关于不同状态点的校核计算数据。

产品检验现场

零件加工现场

永远心存危机创新永无止境

——航达科技副总经理万月娥谈创新发展之道

  作为国内最大的航空机载附件研制与维修企业,航达科技是湖北唯一参与国产大飞机研制的民营企业。“我们在夹缝中生存,必须发愤图强。”4月25日,武汉航达科技发展公司副总经理万月娥谈及公司发展历程时认为,正是深刻的危机意识和时不我待的创新意识,促使航达科技实现了战略转型。

  战略转移:

  航达迁址武汉临空港

  2000年,航达公司在湖北襄阳正式成立,十来人的核心团队均为国内航空附件研究领域的一线精英。2004年棋落武汉临空港,是航达科技快速发展的肇始。“临空港经开区距离天河机场很近,要维修的附件从机场运来后可以马上开始维修,基本不耽误时间。”万月娥说,紧邻机场,是航达生产维修基地选择经开区的主要原因。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严苛的质量控制,加上高速发展的国内民航市场,滋养航达科技快速成长。到2007年,航达科技坐上国内航空机载附件维修企业的头把交椅,维修总量每年达到2万余件,比起步时翻了100倍。

  “作为第三方维修企业,公司接单受制于航空公司和生产厂商,可以说在夹缝中生存,公司要发展,必须适时转型。”万月娥说,民企可用资源不多,唯有自主创新。

  专业维修为航达科技留下厚实的技术积蓄,国家推行军民融合、政府采购逐步面向民营企业开放的机遇,促使航达走上转型之路。航达科技在成立后的第二个4年,做出继迁址武汉的第二次战略决策:由单一维修向研发生产转型。

  发展转型:

  由维修向大研发进军

  2007年底,公司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通过自身培养和人才引进,充实研发实力。目前,公司研发队伍从20人增加到35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2008年,航达科技在国产大飞机C919部件级产品竞标中胜出,成为参与总装的唯一一家湖北民企,此举亦成为公司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在C919之前,航达公司已圆满完成为中航工业国产“运20”提供水系统、座舱压力调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多个系统配件的生产任务,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十多架份。

  “航达发展靠自身积累,因此必须要更加努力,用机制创新转换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万月娥说,航达科技每年要拿出销售额的5-8%用于研发,今年估算将达5000万元。而从2009年至今,公司投入到大飞机项目的研发费用已超过1000万元。

  万月娥透露,航达科技自助研发的直升机电力救援绞车,已进入小批量生产。这一广泛应用于医疗救护、警用救援和海上救援的新型产品,扭转了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局面。

  产业发力:

  产值3年增至50亿

  作为国内航空机载附件维修与研发领军企业和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航达科技在业界声名鹊起。今年3月,中国商飞召开供货商大会,航达科技在银奖排名中位居第一,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对民营企业的最高褒奖。

  “创新没有止境。”万月娥表示,军民融合是空前的战略机遇,同时意味着航达科技面临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

  航达科技超前布局,成为武汉临空港通航产业大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5月18日,临空港经开区与航达科技敲定新项目协议:航达投资30亿元,在经开区临空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研发中心、测试中心、生产厂房、民航培训学校等项目。

  “中国民航现有大飞机2000多架,中国通航飞机上万架,美国现在民航飞机上万架、通航飞机20万架。”万月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的机遇太大,航达的机会也非常多。

  按照项目规划,C919客机有望在2020年前投入商用。而到2020年,航达科技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

发布于 2024-02-17 18:02:34
收藏
分享
海报
1
目录

    推荐阅读